其实,在讨论人类学特别是社会人类学或者说文化人类学,与民族学的区别时,当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会理解得更为深刻,从蔡元培发表"说民族学"(1926年)开始,中国的民族学首先是深受法国的影响.第一批学者,如杨成志,杨堃,凌纯生,芮逸夫等等,他们的学术受法国影响大。当时法国学术界,已经出现了人类学与民族学并存的局面。但更多的是人类学指体质人类学,而民族学指研究其他群体文化与社会的学科,后来法国学科的发展民族学反而成了人类学的附属,为了区分而形成了一个“文化人类学”的名称。
所以最初中国传入的民族学,受法国影响很大,它主要是指研究异文化。个人认为,这时的民族学实际上是一个广泛的学科,它研究的异文化绝不是指少数民族。但是民族学进入中国以后,由于中国特殊情况,先是前者研究更多的是少数民族,因为文化差异比较大,然后是民族识别政策,种种原因都把民族学引向了一个研究少数民族的偏向。于此,才会慢慢的引发对民族学研究的误解。
具体到中国,尽管人类学与民族的研究哲学基础,即学科的理论体系是一致的,从这个方面来说两者是一个学科,但具体到研究的单位,研究的侧重点又不一样,有些研究单位把我国的民族政策,民族管理等等纳入民族学的学科内容里,从这个方面来说人类学与民族学又有不同,即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.
综上所述,个人觉得,从民族学传入中国时,它是一个研究异文化的学科,应该说实际上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,而并非所说的特指研究中国少数民族,但随着学科在我国的发展,研究方向更多的指向少数民族,但是民族学在不同的研究单位的定义还是有差别的,有的把它认为等同于文化人类学,社会人类学,有的则认为应该包括民族政策的内容.这都是与我中国的具体国情有关的.
既然学科的哲学基础一样,学习的理论一样,为什么说民族学跟人类学不是同一个学科?我觉得不同的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,同时是我国的国情造成这种分歧.